翻页   夜间
乐旗小说 > 铁血小千户 > 0405 心不悦,但诚服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乐旗小说] https://www.leqixs.com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于是心中不安的杨妙真便特意把他们叫过来,一是告诉他们此行的目的,二是跟他们约法三章:

    第一,这一回是跟着萧文明去办事,一切的行动都要听他的吩咐,不能耍脾气、使性子,更不能同他故意唱反调。

    第二,这一路是在将来内地行动,可不是在山东老家,必须收敛脾气、低调行事,绝对不能惹是生非。并且这一路,李全和陆大石二人都要孤身行动,不能带半个随从或者护卫。

    第三,此行是为了确认黑旗军敌友的问题,事关重大、事情紧急,必须要快去快回,一旦查明了真相,就要立刻返回山东,将结果报告给两位头领,不能有片刻的犹豫,也不能有片刻的耽搁。

    李全和陆大石都是纵横天地间的汉子,天性爱好自由,杨妙真一二三给他们立了这么多规矩,还真是让他们感到不痛快。

    但是杨妙真本人的威信在这里,纵使有满肚子的不乐意,他们也只能勉强硬撑下来

    其中,陆大石原本就是杨安平嫡系的手下,大头领身体这样,身边正缺着帮手,他是想留在队伍里一同撤回江北去的,但是既然杨安平本人都有了命令,他也就只能勉为其难地去了。

    而李全则是另外一个打算。

    原本他同萧文明为敌,更多的只是个人恩怨,但是现在既然又同黑旗军大局牵扯到了一起……那就更好不过,正好可以利用黑旗军的力量,给自己报仇!

    而这回跟着萧文明去同所谓的“元凶”顾乐安对质,其实是为了防止萧文明搞阴谋诡计,来个黑白颠倒,把原本是他自己做下的事,安插在那个“顾乐安”的身上。

    这里,李全就太高估他自己了,就凭他这点智商,能看明白萧文明的套路就不错了,还想阻止他……那就更蒋干在诸葛亮面前耍计策一样……

    不过不要紧,只要这两个人跟着同去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这件事情商量定了,萧文明还执意让杨妙真保证,自己去找顾乐安,他们黑旗军就要立即返回山东,一刻也不得停留。

    这个提议,一方面是为了让萧文明自己放心——让黑旗军从自己的地盘上滚蛋;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黑旗军好,他们身为反贼,声势又那么大,长期在朝廷财赋核心的江南,很难不让朝廷如坐针毡,迟早必然派大军围剿。

    杨妙真说话算数,并且留在江南也没有任何好处,便当即发下命令,率领黑旗军全军逐次向江北撤走。

    杨妙真不是出尔反尔的人,她既然做出了动作,便没有反悔的可能。

    萧文明自然可以放心,不必在此处监视黑旗军的行动,便带着李全、陆大石二人,前去追赶顾乐安。

    因这一路需要兼程赶路,别人还能受得住这份劳累,可温伯明这一个读书人,却没法跟着这几个武林中人,没日没夜地赶路。

    除了这点客观因素之外,温伯明主观上其实也并不想跟着去。

    因为苏舜钦这样的天赋和能力呢?

    向着前进屯的方向又追了一天,却依旧没有追到顾乐安。

    虽然知道迟早会在前进屯逮住此人的,但众人依旧感到心中不安。

    李全甚至对萧文明怀疑起来:“该不会是走错路了吧?”

    走错路倒是不至于,就是有可能顾乐安并没有太太平平地去前进屯,而是半路又跑去哪里没事找事了,发生这种情况倒确实有可能把他给跟丢了。

    于是萧文明便找了田间的一个老人,向他打听:最近两天有没有大队人马经过此处?

    老人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正没事可干,仔细回忆了一下,回答道:“有的,往南边去了的是一支官军。就是军纪不怎么样,把这里闹得鸡飞狗跳的,村子里的几个大户还被劫了钱粮……说什么好呢……”

    一旁的李全冷笑道:“哼!官军就是这样子,军纪涣散,有时候还不如义军呢!”

    李全抬的这个杠,萧文明还真没法往下反驳——事实的确是这样,大齐朝的官军这个军纪,很多时候都没法评价格好坏优劣,因为一样东西他根本就不存在,你怎么去评价他?

    对于大多数官军而言,军纪是什么东西?那就不是个东西!能吃得饱穿得暖吗?

    谁知那被问话的老人却说道:“这位后生也不能那么说嘛!官军也不是一概军纪差的,要我看那些就是外地来的军队,要是咱们本地的屯田兵,哪敢这么胡作非为的,我老头我就能把他们骂个狗血淋头!除了本地的子弟之外,还有临海屯萧大人的萧家军,那也是秋毫无犯,咱们人人见了佩服!”

    萧文明听了这话,胸膛不由自主地就挺了起来——这位老人,可是在不知道萧文明的身份的前提下,就在给萧文明打广告了,后世的说法叫做“自来粉”。

    话从他的嘴里说出来,要比萧文明自己深思力竭地吹破大天要管用的多了。

    萧文明偷眼看看李全,见他表情暧昧,恐怕心中已是五味俱全了。

    有个成语叫做“心悦诚服”,对于萧文明萧家军的军纪和战斗力,让李全做到“心”中喜“悦”是不可能的,但他也是发自内心的真“诚”的“服”气

    于是萧文明便送了几两银子给那老人家——算是广告费了——又多问了一句:“老人家,听说今年收成不好,你们这边日子还过得去吧?”

    老人收下了银子,回答说:“过得去、过得去。今年收成虽然不好,地里打出来的粮食比往年少了两成。但是我儿子多,都跑到萧大人的临海屯、临海港里,帮着他干点活,也赚了不少银子,拿回家过年是够够的了。”

    这就是萧文明发展临海屯的一大目的,就是要发挥临海屯的辐射作用,慢慢地将持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,向商品经济的方向引领。

    这不,这个老人的儿子在忙完了农活之后还能进城打工,这不就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个标志吗?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